在刚刚过去的6月17日-6月23日这一周,国内车市基本已经从重庆车展关于“内卷”的激烈讨论中恢复了过来。由于上周正好恰逢618消费大促的黄金周,所以无论是支持内卷派,还是反对无底线内卷的阵营,都把重心逐渐从舆论战中,拉回到了卖车的主业中来。
上一周,上市的新车并不多。不过,受燃油车市场加速萎缩的影响,市场竞争仍然精彩,不少车企正好借势618年中大促打响新一轮价格战,不到8万元的卡罗拉、不到15万元的凯美瑞双擎,通过推出众享版变相官降超3万元的一汽-大众揽巡、揽境等合资燃油车,以及价格一步到位的新一代哈弗H6,都让外界感受到了燃油车降价促销的压力。
而除了这些明面上降价的车企之外,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终端的“打折式”促销,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性。
虽然国内车市的价格战由来已久,在新能源的冲击之下,降价已经不再新鲜,但相比于新能源车,燃油车本轮降价,不管是密度还是力度都远超新能源。
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,这当然是利好的。正如网友所戏谑的那般,“今天不买,明天还能降50”。不过,如果从车市的长期主义发展视角来看,这或许并不是车企们想要看到的局面。
尽管燃油车的降价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进入了“电比油低”时代的中国新能源汽车,已经初步掌握了市场的“定价权”,但长期来看,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围绕价格死磕到底,一旦陷入死循环,那么车市的寒意和消费者的观望情绪,很有可能将形成一组正比关系。
再者,中国汽车出口如火如荼,上周,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。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为未来出口主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,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又多了一重难以抗拒的阻力。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已经足够让部分车企元气大伤,在这一背景下,又何谈优质出口?
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机构组织以及车企,纷纷针对欧盟这一行为进行了表态,呼吁公平竞争与合作,反对贸易保护。集体反对的声音能否影响欧盟的这一决定,目前还不得而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之下,海外的挑战或许不见得比国内轻松,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很有可能成为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关键所在。
而回归到国内市场的竞争视角中来看,关于内卷的讨论虽然已经逐渐偃旗息鼓,但内卷却还在无声的继续。短期来看,在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淡季中,如何提升订单和终端销量,如何平衡利润和成本,显然也是车企在淡季同样需要忙活起来的事情。